大學時期,我讀到一篇短短的散文《界線》。出社會後,經常把它來出來讀,提醒自己飲水思源,並檢查自己是不是也長出了一張歧視他人的嘴臉。胡淑雯在散文中提到自己的父親是一個計程車司機,收入不多,但堅持把她送進貴族學校受更好的教育。到了貴族小學,全班嘲笑她的台灣國語,偏執地好奇她的家世背景。你家是做什麼的?她的同學一問再問。年紀小小的她,無法改變自己的背景,所以用廢話填滿下課時間,「在作文裡、畫紙上、言談中,我的父母彷彿不存在。他們不說話、不現身、不在場。繳完學費就撤退、離場。繳費,買入場券,把我送進另一邊,有司機與傭人的那邊⋯⋯尪仔標,再見。橡皮筋,再見。枝仔冰,再見。心酸的麥芽糖,再見。爸爸,再見。媽媽,再見。」
這裡是新世界,你們那裡是舊世界。不停畫線,為了不被新世界的人瞧不起,也為了躲避舊世界的人。慢慢地,作者從醜小鴨變成了天鵝,「就在虛榮滿滿的那一天,我爸心血來潮跑來接我,我臉色難看的像是作弊被抓。回家的路上,我爸看過了很久才冒出一句話:我的車子裝了冷氣,想讓你吹吹看的⋯⋯」讀到這裡,我的眼眶不禁泛紅;因為鄙視,所以前進,我能體會到作者所說的,「我覺得自己要掉下去了。那即將失足墜落的恐慌,既是關於肉體的,也彷彿是道德的」。多年後,作者把新舊世界之間的界線指認出來,並大聲說:「我爸低學歷、欠優雅、靠艱苦笨拙的方法、以零錢碎鈔養家這回事,毫無卑下可言。」對社會有深刻的體會後,這樣的告白充滿了感人的力量。這篇散文「界線」收錄在散文集「哀豔是童年」中,短短的,非常好讀,推薦給大家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